南朝时,统治者对异端文化的绞杀可谓不遗余力。其中,以齐、梁时期对坚持《神灭论》的范缜围攻最为典型。范缜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,被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指斥为“伤名教”,并召集僧人对他进行围攻。到了梁代,武帝萧衍给范缜加上“违经背亲”的罪名,又发动“王公朝贵”64人写驳论75篇,再次围攻范缜。范缜舌战论敌,始终不肯屈服,结果被罢除尚书左丞的官职,贬徙到了广州。
二、少数民族王朝自身的文化调整
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初,对汉文化采取的是相当矛盾的政策。一方面在先进华夏文明面前,表现出倾慕和卑弱的心态,如受“帝王自古无出戎狄”观念的影响,或迟迟不敢称帝,或谎称与汉族有亲缘关系,显得十分畏缩和尴尬。另一方面则凭借武力上的优势,宣泄长久以来受到歧视的仇恨,疯狂地毁灭城邑、委弃典籍与杀戮士民,对汉文化进行摧残。但是随着政权的建立,为巩固统治,提高本民族素质及消弭广大汉人的对立情绪,他们陆续对文化政策进行了调整。
从十六国时起,胡族统治者对占领区的汉族上层人物改行笼络的方针。他们招徕留居在北方的士人,待之以礼,如羯人石勒为这些“衣冠人物”特设了“君子营”,然后量才使用。以后前秦、前燕等政权中都聚集着大量的汉族士大夫。进入中原最晚、相对落后的拓跋鲜卑人,在建立政权之初即将士人领袖崔宏委以重任。这些汉族士人按照魏晋制度,对胡族政权进行改造和重构。经过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纳,各胡族政权纷纷改易胡法、胡汉分治为汉法。治国方针的变化,加速了它们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。有的统治者还主动对本民族实行全盘汉化政策,如北魏孝文帝禁断鲜卑话、胡服编发左衽,以及改汉姓、定士族,等等。当然,这种政策也并非在各朝各代都是一成不变的,如东魏、北齐曾出现过一股反汉化的逆流,只不过为时甚短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