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书以后,他等着进锦衣卫,结果平安无事,初战告捷。也许政治这东西,容易上瘾,而且很难戒掉,他本应按朱元璋所说,回吉水闭门读书十年。一直到1391年(洪武二十四年),仍赖在南京不走,并且介入了为李善长平反的活动中,成为虞部郎中王国用的幕后高参。那封上朱元璋书,就是他的手笔。这一次,行文放肆,锋芒毕露,对朱皇帝将自己的儿女亲家,也以谋反罪处死,竟用了“大谬不然”的指斥语,可见这位个子虽矮胆量却大的解学士,在这场政治轮盘赌中,实际上是在赌运、在赌命了。
文章极佳,情理义愤,力透纸背:
善长与陛下同心,出万死以取天下。勋臣第一,生封公,死封王。男尚公主,亲戚拜官,人臣之分极矣。藉令欲自图不轨,尚未可知,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,则大谬不然。(《明史·李善长传》)
如果不是老朱杀够了、杀累了,能放过这个上书的王国用和执笔的解缙吗?情报系统肯定会向他汇报,陛下,这个矮子太狂妄了,竟敢如此大不敬,是杀,是剁,是斩,还是凌迟剥皮?居然,朱皇帝没有表态。他在想,这个解缙说得也对,李善长帮着胡惟庸推翻朕,他能得到比朕现在给他更多的富贵吗?
你得承认这位学士走运,但也得承认他审时度势之精明、判断决策之果敢。这第一局他赢得漂亮。接着的第二局,似乎输了,又扳了回来,不赔反赚,算是小胜。1398年(洪武三十一年),太祖驾崩,传位太孙,是为惠文帝。权力进行再分配之时,解缙认为他不能缺席。他从吉水匆匆到南京,没想到一下船,被“有司劾缙违诏旨”。因为朱元璋有旨,要他在家读十年书,至今才八年,不行。倘不回去补课,就把他派到外地当差。这也是官场摘桃心态,竞争者总是愈少愈佳。